【信息时报】广州持续推进信访“家文化”建设,共建“信任共同体” 用心用情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发布时间:2025-03-24 11:00:33 来源:信息时报


广州信访志愿服务者上门为黄婆婆服务。通讯员供图
“心怀善念,善待他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近日,年近九旬的黄婆婆专程来到广州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在信访“家话墙”上留下这样一段话。 善心得到爱的回馈
原来,黄婆婆退休前长时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始终对孩子充满别样情感。1996年退休后,她连续20多年参加“羊城会亲”活动,通过南粤希望工程资助困难学生。虽然她并不富有,住的还是公租房,但在捐资助学上十分慷慨,每月3000元左右的养老金除了付药费、生活费,绝大部分都攒下来资助困难儿童,17名原本并不相识的山区学子被她视作亲儿孙,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黄婆婆”。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和女儿也在资助困难儿童。 近年来,随着年事已高,黄婆婆身患多种慢性病,儿女也在外地工作,但要强的她不愿给儿女和邻里增加负担,一直独居生活。后来,黄婆婆行动不便,坐上了轮椅,连出一趟门都很难。此前,她听说广州市信访系统正在开展“信访为民家文化、排忧解难暖万家”活动,就抱着试试的心理,让护工推着她到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咨询,“像我这样,够不够条件获得志愿服务?我每周二要去医院做理疗,每周日要去参加老年活动。” 了解到黄婆婆的情况后,市信访局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深受触动——每一颗善心都应得到爱的回馈,市信访局立即协调属地街道和社区把黄婆婆纳入“信访志愿服务结对定点服务”机制,每周安排社工和信访服务志愿者轮流上门帮她做家务、聊家常,外出还专门安排志愿者全程陪同保障。广州市信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深度培育信访‘家文化’,在设身处地解决群众困难和诉求的同时,也推动着价值的传播、爱心的传递和善念的回响。” 着力打造“信任共同体”
这是广州市积极推进信访“家文化”建设、为群众解忧的一个缩影。群众利益无小事。近年来,广州市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全面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从适应群众信访需求、创新信访工作供给“两个层面”入手,将培育信访“家文化”向培育信访“家文化”“访文化”“信文化”三个领域延伸,持续优化信访关系域、强化信访治理域、重塑信访价值域,着力打造“信任共同体”,助推信访工作法治化和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来访当家访、与群众沟通聊家常话,从优化接待流程、践行为民初心、搭建多元平台三个方面入手,持续推进信访‘家文化’建设,争取在信访法律关系的展开中逐步建成‘信任共同体’。”广州市信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这种“家文化”体现在每个细微之处,走进广州市人民来访接待厅,一座名为“幸福号列车”的党群服务驿站令人眼前一亮。作为全市信访为民“服务示范窗口”之一,驿站里,电视、空调、饮水机、药箱、书籍、玩具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来访群众可以在这里休息、喝水、叙家事、话家常,志愿者热情、细致、耐心的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接待厅还成立“老友记倾计工作室”,邀请老党员和信访系统退休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轮流值班,与来访群众“倾计”(聊家常),做好政策解释、思想疏导、纠纷化解等各项工作。工作室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多起信访积案,成为深受信访群众认可的品牌工作室。 据了解,2022年3月以来,广州市以“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创新培育信访“家文化”。从点上先行到全市铺开,从初创阶段的1.0版本到全面升级的2.0版本,从静态标准到动态流程……随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出台,全市信访接待水平不断提升。在浓厚的信访“家文化”氛围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近年来,广州市培育信访“家文化”创新做法获第十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三等奖,入选“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