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变“短板”为“潜力板”!
发布时间:2023-06-28 16:55:37 来源:广州日报
关于如何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木桶理论”作喻: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寥寥数语,透彻精辟,寓意深刻。
近日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十大新突破”目标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细化各项任务,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城中村改造等重点任务进行再强调、再部署。 蓝天下的珠江两岸。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考察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殷切希望广东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
广州,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城市,必然会率先遇到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资源分配不均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当好“领头羊”“火车头”,意味着广州肩负探路先行、示范引领的特殊使命。
海心桥以开放的姿态环抱城市中轴。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高鹤涛 ◆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这些“标签”决定了广州要有大担当,必须发挥强有力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广州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强化广深“双城联动”、广佛极点带动、广清一体化,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开行中欧班列,打开大湾区连通欧洲贸易新通道,为区域发展拓新路。 ◆广州还承担着6个兄弟省(区、市)及省内11个市(州)、63个县的对口帮扶、对口合作任务。 为全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是广州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必须扛起的使命担当。 在花都赤坭,一株株盆景,打通一条产业链,成就一个超亿元村;在从化南平,“小荔枝”变“幸福果”,撬动“富民”大产业……协调发展为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精美盆景齐聚广州花都。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邱伟荣 今日,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下,广州既面临外部竞争压力,也面临自身转型考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广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 区域协调发展有待突破。当前,广州经济社会繁荣稳定,但区域经济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而且,由于受经济基础及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面对“扁担”两头不平衡凸显的问题,如何深挖区位优势,打出区域特色牌,推动各区联动互补,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仍有待求解。
城市功能布局尚需优化。近年来,广州城市交通道路拥挤、基础设施老化等“大城市病”问题显现。部分新区仍然存在“宜业不宜居”问题,优质配套设施在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导致中心城区“吃不完”,周边区域“吃不饱”。公共服务投入配比仍有失衡,周边城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仍有欠账。
如何进一步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增强外围城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破题。
城市治理还有“硬骨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特意提到“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去年10月以来的疫情处置暴露出广州城中村综合治理的顽瘴痼疾。作为广州城市发展建设的“老大难”,城中村流动人员多、消防隐患大,治理难、改造难、产业转移不易。
诸多现实问题系统暴露了城市治理能力与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要求还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广州白云城市管理科技赋能,推动城中村综合治理。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耀烨 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要把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写实写好,就要掌握总书记教给我们的方法论,善用辩证法,系统推进、统筹协调,以先进带动后进;掌握矛盾论,抓住重点环节重点突破,变“短板”为“潜力板”。 改革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向改革求解。对“低洼”地带、薄弱环节进行政策赋能,方能有效破除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对体制机制创新,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方: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改革就是要“量体裁衣”,及时供给合身的体制机制之“衣”。
对于顽瘴痼疾,要用改革破题。对于“城中村”,作为广州改革初期必要的生活、生产“配套”,城中村曾庇护大量人口、培育不少知名企业,不少城中村同时还是承载广州文脉的古村落。如何避免“一刀切”,实现“拆、治、兴”并举?钱从哪里来、产业如何转、人口如何安置,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推进。 对于改革难点,要以改革推进。要通过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土地“活”起来、“转”起来;要健全资金多元投入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要破除区域一体化障碍,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广州沥滘一带城中村。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忧子 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合理分工。 共绘协同发展“一张图”,才能绘出最美蓝图。广州编制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千年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相得益彰,城市老中轴、新中轴、东部发展轴融合互动,历史文化核、现代活力核、未来发展核三大动力源联动发展。 共织内联外畅“一张网”,才能蹚出发展通衢。城市群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军。广州当持续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织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为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提供支撑。 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特产”看似平常,实则大有乾坤,“土”可稳固产业根基,“特”能发挥竞争优势,“产”又为发展持续助力。广州“土特产”丰富,有花卉、种子、荔枝等特色农产品,广州江南市场连续18年在果蔬单品交易中位居全国第一,芳村茶叶市场成为公认的全国茶叶中心市场……实施“农业+”、激发乡村活力、富农兴农大有可为。
“仙进奉”荔枝入选水果园艺类主导品种。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 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广州要在全省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当好示范表率,各区都要找到自己的方位、真正有所作为,从骨子里、最核心处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上,一方面深耕农业,利用科技力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把好产品转变为“好品牌”;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康养”融合行动,一村一策做强优势产业,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广州江南果蔬市场。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韵桦 20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的“千万工程”,指引浙江乡村发生了精彩蝶变,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也为今天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今年4月在广东茂名柏桥村考察时,总书记谆谆教导,“钱赚得再多,不讲精神文明不行,我们的乡风民俗要文明;生态和经济要和谐,‘个体现代化、村里脏乱差’不行……乡村振兴要和这些‘国之大者’结合起来”。
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贯穿于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补上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加大文化供给,用活文旅资源,方能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让青山绿水、文脉悠长、生活闲适的乡村成为人人向往之地。
广州市历史建筑——东山湖标志性建筑九曲桥。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实习生 谢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