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1月25日在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州市代市长 郭永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高度重视,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起国家中心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前进道路上,虽然我们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犯了严重错误。2020年底以来,在实施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中,发生了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深感愧疚、痛心和自责,深刻反思、诚恳检讨,向全市父老乡亲表达深深歉意!我们将深刻汲取教训,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从政治、思想、作风、制度、能力等方面,全面检视、全面整改,以扎实的整改成效向全市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胜利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初步成效。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82万亿元,同比增长8.1%,5年年均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超8500亿元,增长11.7%,年均增长10%。民营经济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进出口总额均超万亿元,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5万亿元。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获批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州碳排放交易中心碳配额现货交易量全国第一。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运营,实现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历史性突破。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来源于广州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3.13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8475亿元,年均增长5.2%和6.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和10%。单位GDP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 (二)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区域合作纵深推进。加快落实与港澳规则衔接的72个事项,“五乐计划”精准服务港澳台青年。南沙科学城被省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国家、省实验室共建、产业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广佛、广清、广湛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所有18项指标连续两年获评标杆,南沙自贸区43项制度创新成果获全国推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清理规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82项,商事制度等18项改革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比2016年增长1倍。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新增3家、累计5家。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2%。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30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240亿元,年均增长10%。 (三)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现重大突破。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增至21家和256家。在穗工作院士122人。创新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撬动银行发放企业贷款累计470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3.15%,5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16年增长2.8倍和2.1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速。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比2016年增长1.6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上线“华转网”,与港澳线上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技术合同成交额2400亿元,是2016年的8倍。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91项,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唯一创新团队奖。 (四)门户城市功能明显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强化。白云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建成使用,旅客吞吐量居全球前列。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三期、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投入使用,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提升到全球第四、第五位。广深港高铁、广石铁路等建成通车,高铁班次、广州南站客流量均居全国第一。地铁新增里程281公里、总里程590公里。新建成北三环二期、南沙大桥等8个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里程184公里。国际商贸中心功能优化提升。获批率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路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步行街。年办展数量和面积均稳居全国第二,第130届广交会成为疫情下全球最大规模线下线上融合展会。跨境电商进口额连续七年居全国之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更加凸显。外国驻穗总领馆新增11家、达66家。新增国际友城37个,如期完成“百城计划”。国际友好港新增16个、达54个。当选世界大都市协会主席城市。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全球市长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世界律师大会等260场国际会议,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大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国际金融论坛、官洲国际生物论坛等永久落户。 (五)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开展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划定工业区块621平方公里。推进国际金融城等22个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编制完成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域覆盖。重大发展平台提质增效。南沙新区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广州开发区综合实力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广州高新区进入全国十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民营科技园、白鹅潭商务区等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实绩考核实现珠三角片区“三连冠”。扎实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116万亩,比2016年增长68%。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近9成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60公里。高质量完成市内扶贫任务,帮扶毕节、黔南、清远、梅州等8个市(州)44个县(市、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六)城市治理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发布全国首个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穗智管”对接业务系统115个;政务服务平台“穗好办”上线便民服务事项超2000项,与省内所有地市、省外17个城市“跨域通办”事项近9000项。12345热线入选首批国家级试点典型案例。污染防治取得历史性成就。完成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空气质量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新建污水管网1.98万公里,纳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16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获评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环境品质持续改善。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752个,恩宁路、沙面、海珠广场、泮塘五约等重点片区环境全面提升。治理违建2.05亿平方米,清理散乱污场所6.4万个。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5座资源热力电厂一期建成投运、二期点火试烧,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厕所革命”走在全国前列。扎实推进“还绿于民”,海珠湿地二期、三期建成开园,海心桥、“空中云道”正式开放,建成碧道821公里。平安建设成效显著。入选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案件类警情、刑事立案数比2016年下降50.7%和36.4%。常态化更新“四标四实”基础信息,持续深化网格化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年“双下降”。 (七)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每年按时保质完成十件民生实事。“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实效显著,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3.83万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获金牌数全国第一。积分制入户累计超10万人。低保、失业保险金标准比2016年提高33.3%和36.5%。“穗岁康”投保人数367万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获全国推广。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05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7.1万套,新增住房保障13.2万户。旧楼加装电梯1.23万台。文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完成中共三大会址、农讲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改造提升。加快建设省“三馆合一”、市“三馆一院”,粤剧艺术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华侨博物馆建成开放。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传承发展粤剧等岭南文化,40余部文艺作品获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南越宫词》《中国医生》等先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及提名奖。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增至22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金牌及奖牌数均居全国前列。教育医疗事业提质发展。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53.43%和88.18%。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32.34万个,11个区均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两所市属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建成招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即将建成。广州地区5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挂牌,9家医院入选全国百强医院,基层医改经验获全国推广,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比2016年增长45.8%和15.6%。人均期望寿命由81.75岁提高到82.9岁。 顺利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持续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国防动员、海防工作,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认真做好气象、地震、人防等防灾减灾工作,推动贸促、供销、保密、档案、参事、文史、修志、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信访、仲裁、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2350件、政协提案2315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93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03件,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推动统计数据归真保真,率先实现政府隐性债务清零,政府透明度、财政透明度均居全国首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强化审计监督和督查落实,政府作风持续转变。 经过五年努力,广州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广州的发展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我们尤其不会忘记,在抗击去年5.21疫情中,封闭封控区人民对政府工作给予的宝贵理解与支持、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给全市人民点赞!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穗单位,向驻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向所有为广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支撑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足,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不多,新产业新业态等新的增长点不够凸显,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城市能级不相匹配。二是开放层次和水平尚需提升,自贸试验片区创新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全市深化改革开放的“托举”作用有待彰显,营商环境与国际一流标准还有差距。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品质化水平有待提升,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承压明显,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存在薄弱环节。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还很重,园林绿化管理制度不完善,污染防治成果仍需巩固拓展。五是经济民生社会等领域积累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城市本质安全水平不够高,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六是少数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能力素质视野与新时代新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不接地气、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仍然存在。上述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刚刚结束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为广州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明确了重点任务,为我们指明了前进路径、提出了实践要求,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抓好贯彻落实。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把大湾区规划为广州描绘的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大湾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职责使命,赋予了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定位要求。我们要统筹好时、度、效,做到准、细、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立足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交通、商贸、科技、产业、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综合城市功能,持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水平;着眼展现核心引擎的责任担当,着力打造高层次开放平台,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挥好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谋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城市在畅通国内循环中的核心枢纽功能和参与国际循环中的生产要素吸引力、国际市场竞争力、资源配置推动力。 二是正确把握处理好“老城市”和“新活力”的关系,赓续血脉、守正创新,让老城市的厚重底蕴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嘱托,深刻领悟“老城市”与“新活力”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焕发“老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优秀品质的传承、历久弥新的魅力,注入新时代的创新力创造力、新担当新作为、新气象新活力。守护好“老城市”,为“新活力”提供历史积淀和坚实基础,澎湃出“新活力”,为“老城市”注入蓬勃朝气和源头活水,让老城市积厚流光的底蕴、历久弥新的魅力,在新时代新征程绽放新活力、实现新作为,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在广州交相辉映,建设活力全球城市。 三是正确把握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以“四个出新出彩”的重点突破牵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刻领悟和把握认识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要求,进一步激活和充实城市精神、人文脉络、特色文化、城市文明等文化要素,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动能转换、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功能品质,推动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系统耦合,在目标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施成效上相得益彰,牵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出新出彩。 未来五年,是广州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五年,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黄金五年。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纵深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全面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中勇当排头兵。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彰显,省会城市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大都市建设扎实推进,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就。 未来五年,是广州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立柱架梁、夯基垒台的阶段。我们务必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掌握“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成事之道,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夯实基础、筑牢底盘,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在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上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加强重大平台规划建设,培育提升经济中心、科技创新、枢纽门户、综合服务、城乡融合功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壮大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纳米科技、天然气水合物等未来产业。加快汽车、电子、石化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支持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具箱包、珠宝首饰、家居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增强三大国家级、四大省级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力综合竞争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高质产业集群。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锚住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构建以“一区三城”为核心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广州贡献。 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构建空港海港铁路港数字港“四港联动”、空铁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将白云机场周边打造成为新增长极,提升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落实高铁战略性通道建设,推动形成“产业带动+流量承载”良性循环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模式。推进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实现湾区市际直连直通,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轨道交通格局,高效串联大湾区要素资源。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畅通对外联络通道,建成国际数字信息枢纽。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织牢更高标准更可持续保障网,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广州。 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坚持以自然为美、集约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空间品质价值,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本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科学生态节俭推进城乡绿化,持续推进“还绿于民”,发展绿色产业,创建绿色城市,加快生态绿色低碳转型,为人民群众创造天蓝、山绿、水清、城美的美好环境。 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提升粮食和煤电油气水等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发挥城市体检作用,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广州。 ——在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上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文明城市全域创建力度,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走深走实。健全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赓续广州城市文脉。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完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传承和利用。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传承发扬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画派、“三雕一彩一绣”等文化精粹,建设海丝主题文化区域,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构筑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不断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品质。提升文艺精品原创能力,打造国际演艺中心。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试验区,做强做优文交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世界体育名城,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与兄弟城市共同承办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上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 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国际会展之都,集聚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优化提升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健康、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打响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定制经济品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稳步提高服务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率先复制实施北京、上海等试点地区的开放政策,放宽养老、育幼、医疗等重点领域市场准入,提升服务业制度型开放水平,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优势产业的合作,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广州标杆。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分类培育建设世界级地标商圈、枢纽型国际商圈和岭南特色商圈,基本建成汇聚全球消费资源的现代商都、创新消费供给的智造名城、引领消费升级的时尚之都、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高地。打造跨境电商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支持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优化提升专业批发市场,振兴广州“老字号”,打造一批“羊城夜市”消费地标,擦亮广州“美食之都”名片。 ——在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上苦干实干、砥砺前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高标准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既主动对标又勇于创标,构建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探索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准入准营标准,动态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建设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权益,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做到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大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大力推进南沙自贸片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新高地。在贸易、金融、物流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在形成国际化投融资、贸易结算、商事仲裁机制上先行探路,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优化外商投资促进服务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靶向引进跨国公司和重大外资项目,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实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抓住RCEP实施机遇,推动开放资源融合、开放优势互补、开放举措联动。办好高端国际会议,争取承办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不断提升核心引擎影响力辐射力。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更好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制度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科技创新“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交往交融“心联通”。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完善改革联动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产业规划、项目布局等领域对接,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分类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领域改革,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全面提升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导力和议价博弈能力。创新要素供给方式,完善要素交易平台,突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风险管理、财富管理、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创建数字金融标杆城市、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高地,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制度体系。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市政府依法履职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扎实做好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更大贡献。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不断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 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实施重点产业链“1+X”“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强化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形成更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800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强化产业链招商,实施好产业招商导流、目标投资者滴灌计划,引进更多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和重大项目。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促进新药、新型疫苗、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产业导入。支持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推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广州中央法务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强能提质。实施重点产品质量比对提升行动,抓实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示范创建。 推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统筹实施“尚品”“提质”“强能”“通达”“美誉”五大工程,推进“一带两区一轴”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和“5+2+4”国际知名商圈建设。保障广交会展馆四期建成开馆,加快空港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支持发展首店、首发和免退税经济,加快建设广州北站免税商业综合体。办好国际时尚产业大会、国际购物节、直播电商节等名展名节。提振汽车、家电、建材等大宗消费,鼓励发展运动健身、医疗健康、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擦亮“羊城夜市”品牌。 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核心引擎。充分发挥广州期货交易所引领带动作用,协调推进期货品种研发并上市,大力发展期货产业。推进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谋划建设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创建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推动科创金融试验区落地,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落户。完善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更好发挥转贷服务中心、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 抓好经济运行调节。坚持定期研究、每月协调、每周调度,推动工业拟开工项目早动工、在建项目早建成、拟建成项目早投产、已投产项目早达产。严格落实“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加快形成重点项目“在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精心组织好节庆营销活动,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升级。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基本盘,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做好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定生产,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引育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头部企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链群。促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引导企业集群式“登云上平台”,打造10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建设全国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城市。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全力支持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广州基地开展重大前沿问题研究,完善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促进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分平台组建。加快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琶洲、生物岛等4家省实验室重大科研平台和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中心建设。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力争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展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试点,新建一批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力争新登记高水平企业研究院10家。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创新支撑体系,在更大范围实施“以投代评”“以赛代评”“以赛促评”机制。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覆盖面,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行动,支持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打造创新开放合作平台。支持知识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实施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高起点建设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推动筹建黄埔大学,促进知识城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打造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空铁融合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空港中央商务区一期、机场综保区三期等项目。做强做优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优化提升天河智慧城、白鹅潭商务区、万博长隆片区、国际生物岛、白云新城、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商务区等重点平台。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优化整合人才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成建制、机构化”全球引才模式。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战略科学家负责制,赋予更大科研自主权。加大项目倾斜力度,支持青年博士人才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减负赋能行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实施人才分类分层评价,创建认定、遴选、择优并重的人才选拔模式。 (三)以南沙为主阵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落实南沙“一把手工程”,推进南沙高水平开发开放,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 建设战略性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沙枢纽。加快狮子洋通道、南中高速、东部快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项目前期工作,强化与中心城区、珠江口东西两岸主要城市快速直联。深化南沙与粤港澳大湾区各机场的联运合作。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数据自贸港。 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支持南沙争取规则对接先行试点,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在贸易、金融、物流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创新综保区监管方式,深化全球溯源中心、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和全球报关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国际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建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探索适应新型离岸贸易发展的监管模式。推进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 强化粤港澳合作示范。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支持南沙与港澳全面合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南沙湾等先行启动区。率先推动与港澳在金融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口岸通关等领域规则衔接,促进职业资格、行业标准、检验检测等对接互认。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发挥广深合作“桥头堡”作用,深化万顷沙南部区域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产城融合新兴产业集聚区。 (四)着力推动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把握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机遇,全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切实扩大有效投资。对年度投资3640亿元的780个市重点项目实施“攻城拔寨”行动,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的措施,通过“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机制”等方式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固定资产投资超9000亿元。建立相关项目库,促进新基建项目投资。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推动更多重点项目纳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及征拆安置工程建设。建成南沙四期自动化码头、近洋汽车码头等项目,推进龙穴岛疏港道路和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建设,加快南沙港区五期、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等前期工作。建成佛莞城际、广佛环线佛山西至广州南段、7号线一期西延线,开工建设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广州东站改造工程等轨道项目,推进3个国铁、8个城际、11个地铁、9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谋划建设广珠(澳)、广清永、广河、广宁联络线等高铁项目。力争街北高速扩建、白云大道下穿隧道等10个项目完工,加快沙鱼洲隧道、化龙-西区过江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开展新洲立交、科韵路沿线节点等项目改造,推进增天高速、从埔高速、广佛大桥系统工程(一期)、如意坊放射线、会展西路过江隧道、鱼珠隧道等在建项目。打通一批跨区“断头路”。 推进国际信息枢纽建设。实施“新城建”试点。建设智慧城市数据中台,打造城市级数据中心。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功能,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感知平台。增强“穗智管”中枢功能,完善人、企、地、物、政五张全景图,开展数据赋能基层治理试点。推动全国首批“双千兆”城市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扩能增容提速,推进千兆网络建设和创新应用,加快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和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 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启动营商环境5.0版本改革。开展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升级“信任广州”平台,拓展“跨省通办”“湾区通办”。深化“一照通行”审批服务改革,开设“穗好办”企业服务专区。加快建设“城市码”,推广电子证照应用,推行“码上办”。实施“证照分离”清单管理制度,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打造“线下一窗”“线上一网”不动产登记服务模式。健全包容审慎监管环境,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试点。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2家以上上市公司并购,完成2家以上国有上市公司“二次混改”。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试点。推进“两个健康”示范城市、“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政企沟通平台,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争取市场采购贸易集聚区拓展及品类扩充。加强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争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钻石进出口一般贸易通关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发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业务。推进平行汽车进口和二手车出口试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争取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落户。扩大广交会影响力辐射面,开拓“一带一路”、RCEP市场,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 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做强从都国际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国际投资年会、海丝博览会、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等高端国际会议品牌。实施“外事+”行动,推进国际友城“百城+”计划,开展驻穗领团读懂广州系列活动。推进国际化街区(社区)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六)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落实“双区”部署,大力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提升“一核一带一区”核心引擎功能,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加强穗港澳战略合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任务清单落地。推进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建设。加快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马产业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五乐计划”,持续推进大湾区“菜篮子”工程。 深化“双城”和与“两个合作区”联动。推进广深国家、省实验室等共建共享。加快共建重点产业集群。谋划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加强“一区三城”与“两个合作区”联动发展,强化与横琴中医药、文旅等产业,与前海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 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发展。制定实施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促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深度一体化,做好与东莞、中山等城市的合作。加强广湛深度协作,强化港航、石化、海洋等产业合作。 (七)推进超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完善法规和管理机制,以高水平保护、高标准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刚性管控。优化城市规划委员会组成和相关议事机制。规范城市建设项目审批事权下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城市建设重大事项和重大工程报备、地标项目提级管理制度。实施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推进建设珠江前后航道重点功能片区。 科学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加强片区统筹和计划管控。推进白云机场、国际金融城、广州南站、琶洲等周边“三旧”改造提升,建设一批“主题活力街区”。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推进100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和利用。优化提升传统中轴线。 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决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推进老旧营运柴油车淘汰和巡游出租车纯电动化,深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和分级管控。巩固提升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攻坚成效,加强墩头基、莲花山、大龙涌口等重点考核断面及周边一级支流整治。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地下污水管网利用维护,完成150条以上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新改建公厕438座。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加强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扩展绿色生态空间。提请修订绿化条例。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抢救复壮濒危古树名木。开展榕树等乡土树种保护利用研究。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拆违建绿、留白增绿力度,每区新建3-5个口袋公园。建设碧道200公里。推进从化、增城、花都林分改造,提升森林、绿地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深化林业发展改革综合试点。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1+N”行动方案。严格“两高”项目审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南沙珠江天然气电厂二期、广州开发区东区热电冷联产项目建设。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开展节水行动,完成全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建筑。 (八)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发展底线。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万全之策做到万无一失,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建设韧性城市,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筑牢疫情防控防线。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链条筑牢从国门到户门严密防线。完善指挥调度体系,强化疫情防控问题、任务、责任清单制管理。明确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机制及重点任务,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建立“四纵四横”公共卫生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中高风险地区来返穗人员健康管理和国际邮件快件管理。高标准建设国际健康驿站二期、三期。 维护经济金融安全。推进“粮安工程”,实施特色种业振兴行动,新建1万亩高标准农田。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强化煤炭煤电兜底保障。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规范资本行为,加强高风险类企业监测预警处置。 保障城市安全稳定。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和数字化应用,稳步构建智慧管廊系统。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率达30%。强化公共场所安全防护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新一轮来穗人员融合行动,加强社会矛盾专项治理,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行动,促进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创建,开展“全民反诈”、毒品整治“攻坚年”、走私犯罪治理、校园安全排查、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等行动,为党的二十大、冬奥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九)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办好十件民生实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2.5万人。擦亮“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品牌。做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备战参赛工作。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覆盖面。深化“穗岁康”和长护险试点。做好社会救助、困难群众保障等工作。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站街镇全覆盖。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做实做优专业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推进适老化改造扩面提质,推动颐康服务站覆盖50%以上村居。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保障好人民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格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推动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大力发展长租房市场,确保商品住宅用地配建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比例不少于10%,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3万套(间),推出供应公租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不少于0.7万套。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5”成果。实施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积极推进“公参民”治理。落实“双减”目标任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加快广州科教城建设。支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在穗高校建设“双一流”。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二期建成。办好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卫生健康体系。加快省市共建五大医学中心,争创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中山大学附一(南沙)医院、市妇儿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建成投用,加快建设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启动市属高水平特色医院建设,打造一批研究型医院、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实施全科医生数量倍增计划。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健全三孩配套政策。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国家卫生城市迎检工作。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精心筹划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宣传活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推进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岭南文化中心区。提请修订名城保护条例。强化非遗活态传承与系统性保护,促进非遗市场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建成广州文化馆、美术馆、粤剧院,推进广州博物馆新馆、岭南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办好“羊城之夏”等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广州塔、白水寨旅游区、南沙湿地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建设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文旅项目。支持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启动世界体育名城建设,办好世界羽毛球巡回赛总决赛等重大赛事,推进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种业、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园。推进强镇兴村,发展乡村民宿、乡村旅游。促进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寄递物流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广清接合片区改革试验任务落地见效。支持增城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支持从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化毕节、黔南、安顺、疏附、波密、巫山对口支援协作和齐齐哈尔对口合作,加强清远、梅州、湛江驻镇帮镇扶村。 各位代表!完成目标任务,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自我革命,把政府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决贯彻市委各项工作部署,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认识核心就是力量、核心就是方向、核心就是未来,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压实各级政府和部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坚决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强化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倡导厉行节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三严三实”,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做到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强化规范性文件制定监督管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行政执法方式。优化政务公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能力水平。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增强历史文化涵养和人文精神,夯实调查研究基本功,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严格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进政策兑现“一网通办”,推出更多“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深化12345热线标准体系与法治化、智慧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便民水平。 各位代表!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阔步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附件 名词解释 1.一核一带一区:“一核”指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一带”指沿海经济带,包括珠三角沿海7市和东西两翼地区7市;“一区”指北部生态发展区,包括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5市。 2.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个“1”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9”指9个方面重点工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加快改变广东农村落后面貌;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以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重点,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重点,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 3.“双区”建设、“两个合作区”建设和“双城”联动:“双区”指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个合作区”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双城”指广州和深圳。 4.“一江两岸三带”:以珠江为纽带,把沿岸的优势资源、创新要素串珠成链,构筑两岸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 5.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都市消费工业。 6.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四标四实”:标准作业图,标准身份编码,标准地址库,标准基础网格;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 8.省“三馆合一”: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 9.市“三馆一院”: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科学馆、广州粤剧院。 10.人才强市“五大实践行动”:战略人才锻造工程实践行动、人才培养强基工程实践行动、人才引进提质工程实践行动、人才体制改革工程实践行动、人才生态优化工程实践行动。 11.“一带两区一轴”:推动75公里珠江两岸全线贯通,打造珠江世界级消费服务业发展带。沿珠江前航道建设城市中央活力区,打造更高能级、更多功能、更强黏度的全球高端功能引领地、国际文化旅游消费中心地;充分发挥南沙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三区”叠加政策优势以及大湾区中心区位优势,打造文商旅消费融合创新的南沙滨海新城区。连片提升广州东站、天河体育中心、“六运”小区、花城广场、海心沙、海心桥、广州塔及周边地区、琶醍、环海珠湿地、海珠创新湾等消费地标、景观节点,将城市新中轴拓展提升为时尚消费地标集聚地。 12.“5+2+4”国际知名商圈:“5”指天河路—珠江新城、长隆—万博、金融城—黄埔湾、白鹅潭、广州塔—琶洲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2”指广府活力区(北京路—海珠广场)、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4”指广州北站—白云机场、广州南站、南沙湾(南沙国际游轮母港)、广州东部交通枢纽4个枢纽型国际商圈。 13.“1+X”:“1”指《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X”指21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五年)行动计划。 14.“链长制”: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的21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实施以市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 15.“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第一个“2”指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二个“2”指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N”指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家省实验室,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等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16.3个国铁:广汕铁路、广湛高铁、深江铁路。 17.8个城际:佛莞城际、广佛环线佛山西至广州南段、广佛环线广州南至白云机场段、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广清城际广州白云至广州北段、新白广城际新塘至白云机场段、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 18.11个地铁:3号线东延段、5号线东延段、7号线一期西延段、7号线二期、13号线二期、14号线二期、18号线后通段、10号线、11号线、12号线、22号线。 19.9个综合交通枢纽:白云站、新塘站、增城南站、金融城站、镇龙站、广州北站(花都站)、白云机场T3轨道交通预留工程、南沙站、东部公铁联运枢纽。 20.10个项目:街北高速扩建、广连高速一期广州段、佛清从高速北段,南大干线(番禺大道节点立交)、永九快速路北延线(钟落潭高职园区段)、白云大道下穿隧道、云城东路隧道延长段、鹤洞大桥大中修工程、机场北进场路(花都大道-山前旅游大道)、永安东路(菜鸟段)。 21.“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2.“五乐计划”: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2019年5月印发的《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作用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对象为港澳台青年,包括“乐游广州”“乐学广州”“乐业广州”“乐创广州”“乐居广州”5项内容15条措施。 23.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2021年6月23日,广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的通知》,率先在全国成立市、区、街(镇)和村(居)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设立8个防治专项小组。 24.“四纵四横”的公共卫生体系和运行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响应体系、传染病救治体系、医防融合体系,科学高效联防联控机制、平战结合机制、高标准软硬件建设以及公共卫生支持机制。 25.碳达峰“1+N”行动方案:“1”指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N”指能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专项行动方案。 26.学前教育“5085”:2021年12月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 27.“双减”: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确定广州等9个城市为全国推进“双减”工作试点城市。 (八)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决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号令,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初用一个月左右时间遏制住国内疫情输入,用不到一个月时间扑灭重点国家输入关联疫情。2021年在两个潜伏期内有效处置境内首起德尔塔变异株疫情,没有向省外输出一例病例,没有出现一例死亡病例,没有一名中、高考考生因疫缺考、因考染疫。坚决守好疫情防控“南大门”,累计对近70万名入境人员实施全流程健康管理、日均超1000人,收治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约占全国1/8。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1910.6万人,基本形成全民免疫屏障。